低語的小溪以長久的時間在岩石之中刻出它的蹤跡,緊鄰溪旁則是一座佈滿苔癬的茅屋,其中備有日式的火爐(囲炉裏)。和人為設計的空間不同,施工者在此陳設的空間受到自然環境之力的影響,反而顯得更美。庭園中有著一座瀑布,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您可以一邊享受傳統日本鄉村料理,一邊欣賞瀑布協助創造出的景色。低語的小溪以長久的時間在岩石之中刻出它的蹤跡,緊鄰溪旁則是一座佈滿苔癬的茅屋,其中備有日式的火爐(囲炉裏)。和人為設計的空間不同,施工者在此陳設的空間受到自然環境之力的影響,反而顯得更美。庭園中有著一座瀑布,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您可以一邊享受傳統日本鄉村料理,一邊欣賞瀑布協助創造出的景色。

三瀧園 / 龍安寺
自然庭園設計, 以及庭園的本質
日本的庭園美學可見諸於京都的龍安寺和金閣寺,其焦點為運用完美的安排重現自然景觀。在歐洲,焦點則在於根據人創造的設計來重建自然。此差異似乎是源自於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亞洲人並不認為大自然是人應該征服的對象,而是「人可以存在其中的空間」。京都的寺廟與神社庭園即是根據此哲學而設計,因此人們即使在城市裡也能培育出自己與自然的關係這種觀念。相對地,鳥取的三瀧園則是在自然環境中央建立出可供人們存在的場所,幫助同一種美學觀念開花。

東方思想透過庭園完美呈現
相對於西方主要信仰的一神教世界觀,東亞地區仍保有我們所在的世界中到處都有神明的觀念。特別在日本,神明的存在並非被視為與人形貌相似的概念,反而具有自然的特質,例如巨石和大樹可以是神的住所,也可以是神明本身。許多日本人仍對雄偉的大自然,以及比人類壽命長的事物懷有敬畏之心。對日本而言,佛教原是異國的宗教,但佛教並不排拒日本神明,使得本地人們更容易接受。東亞人的精神強烈地反映在京都與奈良四處可見的神社與寺廟的壯麗庭園中。其中許多庭園都運用了大自然中可見到的池塘、岩石和樹木等,重現了自然景色。這是因為居住在市區的人們,渴求著這種敬畏自然的精神。京都龍安寺石庭僅使用岩石和石塊,就非常有效率地表現出自然,其方式讓人們眼前的環境即使不是大自然,但仍可發揮想像力讓自己與大自然同在。在一個沒有自然環境的場所製造出大自然才能提供的歸屬感,正是哲學思想的終極體現。
在盆栽這樣的小世界和各種小型庭園中重現並欣賞大自然,也是這股思潮的一部份。它和西方修道院以及如凡爾賽宮等宮殿中所呈現的美學觀念可說是完全背道而馳。西方所發展出的美學觀念,是以人們的方法設計出人們更樂於接受,重塑過的自然景觀。西方文化重塑自然來符合人的美學觀念,而東方文化則是聚焦於重現大自然原有的美。克勞德‧莫內見識過日本庭園如何重現大自然之後,他自己也打造了一處相似的庭園,並根據此處畫出許多作品。
森林本身就是理想的日式庭園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帶,仍保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對大自然的敬畏讓人們相信,自然是屬於神明的,加以破壞將是對神明的冒犯之舉。在像東京和京都這樣的大城市,人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而把大自然在神社與寺廟中重現則是人們把大自然帶回自己生活中的另一種方法。相對而言,在較為偏鄉地區的想法則是儘量以不影響大自然環境的方式來規劃田地與建築。在山陰地區,出雲地帶一直被認為是神明的居住地,也是祂們每年一次聚會的場所。也正因如此,出雲地帶附近的區域,敬畏大自然的觀念比日本其他地區更強烈。
順帶說明,據說所有神明會在古日本曆十月時聚會,因此該月份在日本其他地區稱為「神無月」;然後在出雲地區,該月份卻稱為「神有月」。有一種三陰乃是神選之地的感覺。在三瀧園中,可看到敬畏大自然、關心大自然的概念,此地的建築、路徑和許多其他特色,都是位於一座森林之中,卻不干擾森林本身的自然特質。